【經典閱讀 王國維、陳寅恪、錢鍾書】課餘心得

IMG_7721 copy

第六屆書院生 工工系 林大均

老師講課十分生動,在作者簡介的部分,不像是在講述歷史故事,而像是在講述朋友的生平軼事。並在講述生平背景的同時,帶入當時的時代背景,除了瞭解作者本身外,也得知是什麼樣的歷史空間,造就了當時的文學與思想。

另一種模式是老師與同學的交互問答,雖然在學問、智慧上,老師可作為我們的開導者,但在心理與生長環境不同,學生也擁有許多老師可能沒有想過的思維、論點,彼此切磋、交流就產生了良好的師生共學環境。

還有一種模式是同學之間,對於老師提出的哉問或自己的報告內容,進行彼此的分享與辯論。不同科系、不同背景,每個人所提出的見地也十分不同,且大多同學敢於發表己論,在彼此思想的碰撞中,每個人都獲得老師可能也無法給予的思考模式,也產生了同學以上的情誼。

這幾種上課模式帶給我很大的感動,學習本來就不該只是老師講課、學生聽課僅止於此。多樣的學習模式才會帶給學生學習動力,有了學習動力,對知識的渴望、目標的追尋也會接踵而來,這才是教育的高度體現。

在閱讀文獻上,因為資料太多,有時不知從何讀起,因為對文章的陌生,很難做有效率的排序。且中長篇文章要閱讀三次有所困難,閱讀幾篇後就感到疲勞、沒有效果。不過後來發現,所謂閱讀三遍並非連續閱讀同篇文章三遍,而是在閱讀一遍後,放下文章做思考,或者讀其他著作,或做別的事。等過了一段時間才回頭再讀一遍過去讀過的,會發現在理解上有了很大的進展。

老師對學生十分用心,每星期撥空與學生小組約談,並請學生吃飯。花費不只時間與金錢,更多的是心力來關懷學生,也讓我十分感恩。我們這組比較多談論博雅書院的現狀與問題,也談論到學校內部問題,這讓我驚覺到學校並非只是純粹的教育殿堂,其實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也許學生被保護得太完善,而難以警覺環境的變遷,對自己的未來可能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而學生能做的看似有限,其實無限;學生龐大的主體,是足以改變或保存現在的教育環境。但苦於習慣過去的教育體制,阻礙學生思考的能力與實踐的勇氣,以至於教育進展如此緩慢,卻又只巴望著他人來改善,自己就停滯、順從於窄小的舒適圈中。

我曾經問老師若自己喜歡文學,卻又發現其與自己的理想軌道不符,在閱讀上要如何抉擇?老師當時的回答是讀其所愛,不用思考過多的前因後果,且你也不知道那是否會接回正軌。後來我慢慢覺得老師的話有理,其實就本質上,不離我的理想多遠,只是因畏懼時間的消磨,而放棄任何可能因素,那才是真的本末倒置。

我覺得我在這堂課後,語意邏輯與表達能力上有進步,從第一次回答的支支吾吾,到後來能完整表達己念。口條好建立在思想的成熟與表述的清晰度,這也是我一直想訓練的能力。文學可以幫助加強語意邏輯,討論可以訓練表達,這堂課滿足我的許多需求,最後感謝老師的指導。

Facebook留言

課外學習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