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刻旬踏

DSC_5649

第六屆書院生 法律系 郭歐弟

1、 是什麼原因讓學長想要參加’’百刻旬踏’’這個活動呢?

想要挑戰自己,知道自己的學校與中國的另外13所學校有很深遠的關係,

我就會覺得很好奇。我覺得這是一趟很有意義的活動,對學校或是對我們

自己也好,都很有收穫。主要包含:擴展學習的視野,看見兩岸的學生在

學習態度上的差別,以及了解彼此的特質。也可以磨練自己的心智,更能

接受各種不同的挑戰。

2、 請問學長到了其他學校是用什麼方式和他們交流呢?

交流彼此在學校學習的狀況,推廣博雅教育。主要是以學生交流會的方式

,我們會舉辦博雅論壇彼此交流心得。

3、 能解釋一下’’博雅論壇’’是什麼嗎?

博雅論壇其實就是介紹我們的博雅教育以及博雅書院的學習,並且將不同

的大學思維作分享的論壇。

4、 這趟旅程過後,對你有什麼影響,或是有得到什麼心得嗎?

得以放下成見,增進包容心,跳脫在東海舒適圈以外的學習。

5、 關於’’放下成見’’還有’’包容心’’有沒有更具體一點的例子呢?

成見的例子就是我們對於大陸人的看法與假設。我們有過多的預設立場使

彼此缺少更多的溝通機會,而這趟旅程結束後,我體認到放下思維的重要

,不是說捨棄,而是能帶來後面所說到的包容心。

6、 籌備以及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呢? 如何解決?

其中一個面向是團隊成員的互動及建立。整個團隊有21個人,每個人都有

不同的意見,要讓團隊有良好的分工和資訊傳遞。每次開會都會有引導反

思跟團隊成員問題的檢討以及心得分享,用以累積彼此的信任與向心力。

7、 給學弟妹的話(保留或是改進的地方)

1. 先處理人,再處理事。

2. 當你猶豫不決的時候,如果你認要為這是一件好事,就傻傻地做下去

3. 要享受被批評和失敗的過程,那些都是成長的元素。

(編輯:林晏寬)

 

DSC09087

李欣燕

1、 請問是什麼原因讓學姐想要參加’’百刻旬踏’’這個活動呢?

剛開始是同學問我要不要去大陸,因為她是陸生。他說:「可以去騎腳踏

車喔!」當時我也沒有想太多,所以就去聽了說明會。學長說明這個計畫

的意義之後,覺得滿特別的,而且我自己也沒有出國過,想走出去見識外

面的世界。

2、 為什麼你會覺得他特別?

因為從來沒有參與過這樣的計畫,而且還是探訪東海大學的前身、追尋其

中的歷史意義,其中有一段路程還是以腳踏車的方式進行,覺得滿具挑戰

性的,也很吸引我。

3、 要騎這麼遠,想像的時候會不會覺得「好累喔」這樣嗎?

那時候有一股熱情,所以你會覺得沒關係,什麼事都一定會完成的,而且

我們那時候計畫還不只是1200多公里,我們那時候是計畫全程都用腳踏車

去完成。後來是跟老師們討論之後,還有捷安特公司表示這樣的距離可能

會太長,所以才把我們從很理想的狀態拉回現實。

4、 請問學姐到了其他學校是用什麼方式和他們交流呢?

我們有辦座談會,是邀請對岸的師生跟我們一起交流。我們會以博雅教育

或是高等教育的主題來進行交流,我們這邊的學生也會分享平常的生活、

參加什麼社團、系上修什麼課、或是書院的APL計畫,分享給他們知道,我

們也會很好奇他們那邊的學生平常都是什麼樣子呢?

5、 那他們那邊和我們差很多嗎?

其實不會,還滿接近的,比如說他們也會參加社團啊、也會有系學會、學

生會,沒有差到哪裡去。

6、 他們有沒有一個地方叫博雅書院,還是其實他們也沒有分,就和我們一般

大學一樣,然後把博雅教育融在裡面?

浙江大學有一個很像博雅書院這樣的機構,但是不叫博雅書院。他們有他

們自己的名字,但是課程不會完全一樣,他們有他們自己的設計。我們這

樣交流下來會覺得他們那邊的博雅書院是比較偏向是把精英再培養成精英

,就是菁英中的菁英這樣。但是我們這邊的博雅書院是,你有意願和你有

良好的態度,然後把你培育成一個有品格的人。

7、 每一所學校都不一樣嗎?

是的,每一所學校都不一樣,有的可能就沒有博雅這個制度。

8、 你們去的時候有特別準備什麼嗎(像是PPT等等…)? 還是你們是直接去跟他

們講一些在學校的事情?

有先準備好PPT,還有剛剛講的APL介紹,我們是愛家行動的APL團隊,所以

是以這個APL去分享給對岸的學生。

9、 他們有像APL的課程嗎?

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但是他們當場並沒有說我們也有這個,他們表現出

來的是很驚訝:「哇,你們會做這樣的一個活動。」

10、 我們兩個學校是互相有一個PPT這樣介紹嗎?還是有其他方式?

每間學校不一樣喔!有的學校會介紹他們的學校,有的就會介紹他們學生

平常在做什麼,這是因每間學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的。

11、 這趟旅程過後,對妳有什麼影響,或是有得到什麼心得嗎?

我會覺得人真的有無限的可能,因為這趟旅程真的充滿了太多的變數。從

剛開始的籌備期,我們要規劃路線、要訂住宿、還有一些行政上面很瑣碎

的事務等等。像我就是要幫團隊辦台包證,你就會要去做你之前根本不會

去接觸的東西,都是第一次。可是當你遇到了,你就是要去做。然後像體

能啊!我原本跑800m就會很累,可是因為有一個目標在,你知道如果要去

中國騎這麼遠的路,就必須鍛鍊自己的體能。然後就這樣靠著意志力堅持

下去。

我後來接團隊會計組,負責團隊的財務、有關錢的東西等等。我本來是一

個對錢很不敏感的人,但是接下之後你就不得不碰,後來回到台灣之後還

要負責帳務核銷,就是你在那邊有花什麼錢,你都要開收據,那些收據回

來之後要到會計室那邊核銷,證明你真的有花這筆錢,他才會把錢撥下來

給你。我那時候覺得我自己是行政系的同學,我對那個財物又不了解,可

是後來有財經系的學姐,還有有經驗的學長,我有什麼問題都能問他們,

還有學校的行政人員也很幫我。所以因為有碰過財務這塊,我對錢開始比

較有概念,也學到如何報帳。

12、 會整個團隊一起訓練嗎?還是就個人自主訓練?

我們出發前的三個月,我們就開始晨跑,固定每星期的一、三、五早上

6:15到操場集合,我們會穿著雨衣跑步,因為要同時做耐熱訓練,中國大

陸七、八月是很熱的氣候,就是要模擬那個炎熱的氣候。還有我們會有幾

次團隊一起騎腳踏車出去,因為一兩個人騎腳踏車你不會覺得有什麼困難

,但是一群人一起騎,有的人速度快,有的人速度慢,可能很快他就達到

終點,但有些人還在後面。比如說碰到紅綠燈或是不知道接下來要左轉還

是右轉,所以你這樣出去騎一次之後,你就會發現很多問題,所以我們這

樣騎完之後都還要再檢討這些問題該怎麼解決。

13、 為什麼會想接會計?

那時候學姊他們已經大四了,考慮到回來之後他們都已經畢業了,一定要

找學弟妹來接這個職務,所以他們就問我可不可以幫忙團隊之後的財務核

銷。那時候我根本就不懂,但是他們說有學姊會幫我,所以我就接下來了

14、 籌備以及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呢? 如何解決呢?

像剛才說的:騎車時有的人速度快、有的人速度慢。學長就說:「不行,

大家都要一起,不可以有人落隊。」所以後來我們就討論出一個方法,就

是每個人都有小夥伴,例如說:我們兩個是小夥伴,所以要互相照顧,那

體力好的就要照顧體力比較差的,如果他速度慢下來,你就要帶著他騎。

15、 你要怎麼帶著他騎?

例如說:當你很累的時候,你可能速度就會越來越慢,你可能要和他說

:「你跟著我的步伐,我們跟前面已經隔一段距離了,你就跟著我的步伐

這樣一步一步的踩。」然後當有人帶你的時候,比你自己快騎不動的時候

,這樣會比較追得上團隊,就是有一個人在旁邊鼓勵你、陪你,然後看到

你可能體力真的不太行的時候,他可能也會和補給車上面的人討論看看要

不要上補給車,就是隨時注意你的身體狀況。除了剛剛小夥伴制度之外,

我們最前面和中間和後面都會分別選出一個人,然後配戴無線電隨時回報

狀況,比如說最後面的人覺得前面騎太快,他就會請前面的人放慢速度,

前面的人收到後就會說:「好,收到。」、「好,我們會放慢速度。」或

是說前面有什麼要注意的,比如說有玻璃碎片要閃,或是要左轉或右轉,

我們右轉左轉會比手勢,比如說右轉,大家就比右手,然後一個接一個傳

下去。如果遇到紅燈要減速,就會舉起手來。

其他困難的話,如果有太多的突發狀況,比如說你把一個計劃都擬好了,

給老師看過之後,他說這裡不好、那裡不好,而且期限很急,在什麼時候

就要交出去了的時候要全部除掉重改。像聯繫大陸那邊的學校,可能也沒

辦法很即時的得到消息,所以有很多事情我們都是到前一兩天才知道說當

天的行程是怎樣怎樣。

16、 這個是動期間還是活動開始前?

活動開始前我們就會開始規畫去那邊要做什麼。但是這只是我們的規畫,

還要送到當地的學校去,看他們接不接受。常常發生的是,比如說後天要

去A學校交流,我們都是前三天才可以確定那天的行程,而且內容還很抽象

,你不知道他是以什麼方式進行,是很正式的場面,還是圍一個圈討論,

每一間學校都不一樣。

17、 那你們去交流的時候會穿西裝打領帶嗎?

我們本來想說要穿正式服裝,可是後來我們有團隊自己的衣服,所以我們

就穿我們的團服。

18、 你們會有說今天是否有一個目標?一定要到哪一個點?

會,就是每天都會設定一段距離。這個在我們的籌備期時就會先規劃路線

,今天設定要騎幾公里,要從A城市到達B城市,因為你必須要在30天內完

成這個計畫,所以你當然要先設定目標。

(編輯:林晏寬)

 

DSC09280

第六屆書院生 社工系 楊姍霓

1、 是什麼原因讓你想參加百刻旬踏?

我簡單講一下一開始的契機。我跟兩位書院生一起在大一組成籌備迎新的

團隊,所以大家為了討論會經常聚會。然後我透過其中一位書院生知道他

加入百刻旬踏團隊。那時候只是廷宜學長號召的一個計劃,透過臉書PO文

,簡單問說:「你們要不要加入?」就只有這樣,然後還開過兩次的討論

會。我聽到的時候是很衝動的決定要加入,因為我暑假時因為澎湖團隊的

關係,曾經跟著廷宜學長一起去過澎湖,我覺得從廷宜學長身上可以學到

很多東西,因為他在我們參加大學入門時就是一個擁有很多精彩故事的人

。我當時就決定,如果這個團隊是由他號召的話就願意加入。而那時候只

有說這是一個壯遊、到大陸騎腳踏車騎六千多公里,我當時其實並沒有了

解太多。後來選擇繼續留下來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漸漸了解,這個活動是為

了隔年的東海大學六十週年而決定去尋根。我們在書院裡面已經使用了很

多資源,如果我們用這樣感恩的心態、用這個活動去回饋的話,就會覺得

自己好像有做一點回饋在使用這些資源上。

2、 請問拜訪學校和剛剛說的回饋的關係是什麼?

我們在籌辦過程中,我們真實的接觸了東海的老校友,包括待在東海很久

的老師。其實那個回饋並不是實質上的回饋,是自己真的親身去接觸關於

東海更久以前的歷史,不是只是在書院說我們要恢復以前的精神,而是真

的去上了課、去請教校友、老師、更鑽研了我們平常不會刻意去了解的東

海歷史,還有東海校園裡面很多建築物跟歷史相關的故事,透過這個活動

讓我們大家都更願意去了解東海。

3、 你是說你想跟著學長去,那在加入團隊的時候會不會擔心說,自己沒有想

太多,會不會擔心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沒辦法把事情做好?

我的心態比較算是在學習,我是海綿,就是一身洞,我可以吸收,還可以

把洞補滿,我不會害怕自己不足,而是去了之後一定會有人把我更充實這

樣,因為那個團隊的組成,少部分是大三大四的學長姊,但是他們都是經

驗富足的,所以我覺得一定可以透過他們學到很多。

4、 到了學校是用什麼方式和他們交流呢?

我們有兩種形式,一種叫座談會,一種叫交流會。

坐談會是師生共同參與,我們校方老師和他們校方老師也會一起出席,以

互相問答的方式進行正式主題的交流。例如說我們會互相分享彼此學校的

教學方針或者是教學理念,還有成功經驗的分享等等,或者是透過一問一

答來了解彼此想問的問題。例如在華中師範大學的時候,我們就互相詢問

了彼此,為什麼會喜歡自己的學校?在學校你感受到什麼?然後我們團隊

兩位成員(林冉和歐弟)回答得非常感人,就是走在東海校園裡面,從校園

的氣氛跟建築就有一種人文素養的感覺,他們透過那場對談,對方學校看

起來很積極爭取來我們學校交換的機會。

學生交流會比較算是由我們這方去提問,然後像聊天一樣。比較像是台灣

跟中國大陸兩岸學生的文化上差異的交流,我們都會問說飲食習慣或是他

們的家鄉跟學校是不是也有差異,就是我們會談談兩岸比較不一樣的地方

。然後我們都會有一個同樣的主題是大學,我們會問說你們覺得大學在學

什麼,然後我們也會提出我們對大學的看法。有一場在上海華東政法大學

的交流會特別過癮,就是那場是老師在,但其實只是比較算是純學生在發

言,然後我們大概有十幾個同學都自己解釋了大學為何物,然後有一個上

海華東政法大學的學長,他是研究所的,他把大學的大字拆解,他用一個

象形的概念,解釋大學是:人要把頭往上探,更看世界廣闊的樣子,我覺

得那場交流會特別有意思。

5、 你們在學校(東海)的時候是如何準備學生的交流會呢?

像剛剛講那個:談大學,是每一所學校我們固定會問的問題,其他比較接

近私生活,就是比如說飲食或是當地學校的歷史或是他們的教學,例如說

他們各個學校都有不同的書院,所以我們都是到了當地的前一天才會在每

晚的會議上做個功課,然後才討論。因為我們都會參訪他們學校的校史館

或是校園,然後在這過程中再提問。

6、 他們來的學生是對於這個活動有興趣的人還是學校內部再選出來的人?

其實我們去的時間是暑假,他們接待我們之前,大部分都不太了解我們在

做的是什麼事情。除了學期間的課程,他們在暑假有一個叫小學期,就是

小學期是自願留在學校上課的人,所以幾乎都是小學期的學生來招待我們

,或是那個學校比較特別的社團或組織,例如學生會,或是本來就是派代

表,像北京大學他們本來就是有一批接待台港澳學生的人。

7、 印象最深刻的交流會是?

印象最深的是在浙江大學的交流會,那場交流會比其他大學還要讓我覺得

沒有壓力。那個壓力不是說其他學校有壓力不好,而是因為我們座位的安

排是兩岸的學生總共圍成一個大圈圈,座位前面沒有桌子當作防衛,大家

就是像朋友一樣。我們還發現了:他們浙江的所有分校裡面,就是他們每

一個校區都還有再取一個名字,然後每個名字裡面都藏著水字頭,就是代

表他們浙江流出去的分流。因為我們叫’’東海大學’’名字裡面也有水,就突

然好像彼此間有了連結。他們的書院裡面有很多精神跟我們的是很相似的

,就是因為那種氣氛跟我們聊到的連結性,我覺得相對於其他大學來說具

有更濃厚的情感。每一場交流會後,我們都會共進晚餐,在浙江大學吃飯

的過程中不會有招待者和被招待者的那種感覺,感覺關係比較緊密。因為

他們都是頂尖大學,但我覺得他們不會給我們那種因為分數落差而有所差

異的感覺。其實每一所大學都不太會有因分數差異而有隔閡的感覺,但是

在浙江大學特別不會有這種感覺,這是我自己個人的感受而已。

8、 座談會和交流會做的事情差異能在敘述清楚一點嗎?

座談會其實主要是由老師他們來主導,像是在南京大學時我們有一場座和

一場學生交流。最大的差別是,座談主要由老師們透過問答後達成學校跟

學校之間的協議,例如說學校間開放交換的名額。學生交流才讓他們認識

我們團隊,而且也透過交流的機會,讓我們聊大學為何物這種的主題。

9、 交流會討論的方式?

我方跟對方分別先上台做一個小分享,接下來用問答的方式來交流,最後

在校園散步的時候,就會分成小圈圈這樣。

10、 這趟旅程過後,對你有什麼影響,或是你有得到什麼心得或是收穫?

到目前為止,我們21個人,比較心理層面,就是感情已經深到難以形容,

那30天的相處真的太寶貴了,書院經常在講住宿學習,我覺得我們真的很

真實感受彼此生活在一起那個經驗。因為我們是從早上到晚上時時刻刻都

在外地,每分每秒都要按照計畫走,然後人最真實的性情都會展露無遺。

我們是一起籌備將近一年的時間,然後在那30天又緊密的相處,其實你和

平常合作的夥伴變成一起生活的夥伴那個感覺又不一樣,因為我們一起有

一個共同目標,就是完成我們的騎程跟交流這兩個大目標,我們是在同一

艘船上。所以到現在,我們不是刻意經營,而是經常會覺得說有任何困難

,還是想要討論比較深層的問題,我們都會想要趕快找到彼此。我們的群

組從來不會停過,當然也會閒聊、問問題、談談生活、選課或是突然對大

學、對夢想感到迷惘的時候,都會想找彼此,感情真的很深刻。

另外一個是我想到我們騎乘時,有一天在泰山,那天我們用腳踏車登山。

泰山的坡度非常誇張,我們騎到頂然後往下滑行到底時,發現走錯路,那

天的經驗太深刻,走錯路我們還是得再往上爬,然後再第二次登頂。我們

上坡的路真的是邊騎邊喊累,突然覺得上坡的路會比下坡的每一步都還要

真實。回頭的時候,大家最崩潰最傻眼的表情都出來了。但是我們也毫無

一句怨言,騎不動就用牽的,然後才發現我們下坡的時候錯過了很多山腰

上面的美景。後來我回到台灣之後,常發現好像很多話都說:「過程中的

美麗風景,才是…..」,就是那種名言我是深刻體會到的,而且常常會在不

如意的小事中,不可能隨時隨地都心懷感恩,但是突然轉個念頭,想說我

在百刻旬踏都已經經歷過如此這般的艱辛日子了,這些小小的不如意算什

麼,會有這種讓我可以馬上轉念、馬上找到出口的方法。

還有一個是:我們在這30天中會跟非常多的校友、學校老師、相關的長輩

,在我們能夠停留的城鎮中和我們舉辦宴會,就像是將近20次左右的晚餐

會吧!雖然我們只能穿著非正式的衣服,但是我們的行為舉止、用餐禮儀

通通都是比擬晚餐會,而且每一次的人都不一樣,所以應對進退和說話用

語我們都一次次的練習,然後發現在回到學校後,聽到學生和老師的對話

,或者是我們大三開始要練習面試一些機構、參加甄選,參加面試的那種

應答方式。就會深深覺得我們在那30天做足了準備、有著很多很多的經驗

,而且我們有21個人,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會,但是我們會有人在那些場合

展現的很合宜,所以我們就有模範可以看,因為平常不可能有機會跟老師

吃這麼多次飯。

11、 老師和你們的互動是….?

老師就是來關心我們,詢問我們騎車的進度,或是我們交流的心得,有一

次在北京,包括我們學校的校長、副校長還有一個我們學校扶輪教育基金

會的執行長,很照顧我們團隊的大長輩們,通通都飛到北京陪我們,還找

了當地的校友,一個澳美廣告公司的副總裁,還有書院長等等老師,我們

在最後將盡快要完成的時候,做了一個小小的分享,老師他們就像是我們

的見證人。我們還在北京的那幾天剪輯出了一部成果影片放給老師看,然

後老師給了我們一些回饋,我們也分享了一些心得感想。我們平常比較不

認識的就有點像是在應酬的感覺:「你們是哪裡來的啊?」、「在學什麼

的啊?」等等。就分享他們的工作跟人生經驗,還有學會喝酒、敬酒。敬

酒文化很難,因為我們21個人不可能每次都有20個人的一桌,所以每次一

定是分散,而且有時候是和別校的學生坐,可是老師他們會分散在特別幾

桌,就稱為主桌,我們就要輪流去主桌敬酒。

12、 籌備和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有特別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最後是怎麼解決

籌備:籌備最大的困難,其實一開始我們團隊核心的價值還沒有定下來。

我現在大三上,我們團隊從我大一下就成立,但我們那個學期的進度算是

效率最差的時候,因為這個計畫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光要成形,就

像是被嘲笑的夢想,資金不知道要哪裡來,團隊的意義何在也不確定,好

像是一群好像很熱血、要完成自己夢想的傻子,但是這和東海有什麼關係

?所以我們那時候解決的方法是去尋找所有找得到的老師以及跟這個計畫

相關的計畫,例如我們騎腳踏車,所以找到了捷安特透過壯遊完成的大計

畫,然後我們參考他們的路線安排或宣傳方式,請教老師就是問老師我們

跟東海關係可以怎麼連結、東海的歷史是什麼、為什麼想做這件事情、這

件事情真的值得我們做嗎、我們該做嗎、我們能做嗎…等等。其實我們在

那個學期的過程中,找了這麼多老師,其實也不算是找到答案,但是找到

的是信心,就是我們在做一件好的事情,就是籌備一開始起頭最難的地方

。當初最簡單的想法是:我們的校徽上有14條線,或是走進中正堂裡面,

會看到其他13所大學的校徽,還有校長室,從一樓走道二樓的閣樓中間有

14個校徽,就這三個地方最明顯。

活動進行過程:我們的計劃太巨大了,必須要跟對岸聯繫,然後又要籌得

資金,所以花費將近一年的籌備時間都在討論這個計畫的執行方式,出發

前才在準備我們要和對岸學校交流的部分。其實這可能算是措手不及的事

,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等不到對岸給我們的確定消息,所以其實有沒有交

流的學校或是交流的學生在不在都不知道,等到最後要成形的時候,我才

意識到:我們的交流方式或對他們的認識好像不太足夠,我覺得這個部分

要在做的更充足一點,因為我們花太多心力在讓這個計畫成形,但沒有讓

他更完善。我覺得有點像是要準備上台的學生、要呈現報告,但是做的功

課不足,但是剛好上台講的東西還可以聽,所以我覺得我們事前應該要做

更多功課。

13、 騎腳踏車或是和學生的應答對你來說不算是這麼大的困難?

好像算是,我比較在乎的是,在團體中人際互動學習,因為我們21個人,

不是每個人都讓我這麼全然的接納,當然每個人都接納,但不是接受跟喜

歡。在30天的生活過程中,除了往外的學習,我覺得我對內在的感受比較

深刻。講具體一點的話,因為是團體生活,大家對於生活習慣差異很大,

例如:脫隊,因為我們有21個人,我們在其他學校參訪的時候,很多人會

覺得說,我就是按照這個速度走,但是有時候我們旁邊有老師或是學生在

帶領時只有3、4個人跟著,但後面會拖著一群人,大家可能不是在座談會

或是分享會的時候發條不是上緊的,然後我就覺得有人家在帶領時表現出

來的那個心態不是很好,想是這種生活瑣碎的小事,會比較影響到我。

14、 吵架時會如何收拾?

我覺得好在我們都是大學生,大家都不是非理性的吵。每天晚上的會議上

,我們就會把不快的事情講出來,然後不一定是大四的學長姐出聲,但大

部分都是他們在最後給我們一些理智的回饋,如果是針對一件事情的決議

點有不同的意見,我們最後的決定權會交給大四學長姐這樣。

題外話:在分享交流會的時候,因為我剛有提到:我很擔心兩校之間….就

是大家心底最深處都是會用數字來評價人的,所以我都會覺得我們的氣質

或是我們的內涵是有的,但畢竟我們的分數是不如人的,所以在正式發言

的場合上,要發表自己的想法意見,比在台灣還要難。我通常不是一個話

少的人,但我到那裡,我會需要做足了充分的準備才敢發表意見,現在想

起來覺得自己在台灣跟朋友相處跟大陸學生很不一樣。

15、 會覺得因為這個活動而覺得你自己有進步嗎?

其實我覺得最明顯是在北京大學時。因為北大是中國大陸第一學府,我覺

得最震撼的是,透過他們的分享,我發現:人都一樣。那時候我對他們的

想像是全校都是學霸,但是對他們來說,他們也是曾經站在山底下,望著

山上的神仙,但到了山上後發現,這裡和平地一模一樣,就是人外有人天

外有天,我們都是人。從他們的分享中知道,他們也參加了很多活動,在

組織裡面擔任幹部,或是從團隊中習得了一些實踐、行動力的重要性,或

是相處、磨合的方法、舉辦活動的技巧等等。然後他們說的豐富精采生活

,跟時間管理的課題,也是屬於他們的學習。所以突然覺得說大家都很像

,雖然他們還是會散發出一種我們無法承襲的傲氣,那個傲不是他們真的

故意驕傲,而是他們真的就是能散發出一種很特別的氣息,除了那個之外

,我覺得他們就和我們一樣,然後我就突然嚇到說,為什麼我要這麼自卑

,我覺得真的是去到那邊要相信自己也有自己的好,才不會像我總是在發

言前會猶豫。

16、 認清這個想法之後,你就不會覺得這麼困難?

還是會覺得困難,可是心中會有一個比較好的觀點來去詮釋我的自卑,就

是我知道怎麼看待我自己的心態,但是還是很難改正外表的行為,但我知

道怎麼看了,因為他們再厲害他們也就是人。

17、 給學弟妹的話(保留或是改進的地方)

我們團隊有21個人,一定要相信各司其職,因為事情分配下去之後,都是

一個人在完成自己的任務。然後我覺得經常會有人覺得自己付出的比較多

,或是別人根本就沒有在做事,但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容易在團隊運作的過

程中,支離破碎,因為我們團隊一定是向心的,一定是往前走,所以一定

要相信每一個人都在他們崗位上做最適合他的事情,或者是一定要讓每個

人都找到最適合他的工作。因為像我們21個人其實是分不同階段成形的,

很多後期才加入的人,一開始都會有覺得自己沒有貢獻好,可是舊的成員

應該要讓他們避免到這種感受,畢竟是團體的組織。然後不要計較自己到

底付出了多少,我覺得這個滿重要的,我會想說這個是因為,回到台灣之

後,有一個很大的紛爭就是因為這這個,就是有人覺得自己做的最多,然

後沒有得到相對的回應。我比較想說的是交接,因為我們有大四的學長姐

畢業,然後把工作分配給大三的人,然後我覺得這個部分,一樣如果有新

的團隊的話,這個交接工作一定要確實的做好。我們是到了大陸,過了一

半的日子之後突然被分配要承接所有的工作,其實是很臨時的,然後很多

資訊和東西也很破碎。因為我們是各組別分別跟很多不同的老師開會,很

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老師說的我知道了,所以我就放在腦袋裡面,但是我們

沒有留存記錄,交接給所有團隊,所以很多交接之後就會不知道一些細節

(編輯:林晏寬)

POY_1240

<<百刻旬踏FB連結由此去>>

Facebook留言

百刻旬踏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