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東海線:閱讀東海歲月痕跡

教堂

2017年2月13日,由建築系郭奇正老師帶領的長距離行走課程-東海線,率先出走。我們生活在東海大學這個美麗的校園裡,卻總是不清楚他究竟美在哪裡?以及,每個細節所蘊藏的意義為何?過程中更是發現,原來東海的老舊建築正在經歷一場超乎我們想像的浩劫。

景觀三 賴翊禎

聽著老師講述創校時期的建築、講述著當年他還是學生時的校園生活,原來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有故事、都充滿意義。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為甚麼保健室會設在那個地方,還有信箱間的故事了。

以前的我們對於保健室的地理位置感到非常的不解,為什麼要設置在一個距離教學區如此遙遠而且平常也不會去的地方呢?原來是因為當時的校園生活中心在郵局一帶,而保健室的位置位於郵局的附近,又是老師從教職員宿舍到教學區的路途中會經過的地方,除了方便校園裡的師生,還能讓師長在上下課時到保健室關心生病的同學。

而信箱間為當時學生們最常出入的地方,是唯一的聯絡途徑,各種愛情小事都離不開這裡,偷偷的放情書、偷偷的塞巧克力……,還要偷偷地坐在對面的廣場看著對方收到自己心意時的表情,這一切感覺就像是我們在小說或電影裡才看的到的情節,原來在從前的東海有著這麼多浪漫的故事。

講解

匿名

郭老師在這次的導覽中,提及了許多建築的細節構成,也是我以前從未仔細觀察及思考過的,像是幾乎每天上課都會穿過的男宿區,先前卻從來沒有發現他的柱子欄杆有那裡不一樣。而最讓我感到神奇的是,只要一個小細節的差異──沒被帶著一起觀察、聽解說還真的不知道──無論在工法或是美感上、都能營造出截然不同的風情。

另一點,在這次導覽中郭老師曾多次提及的「共同生活」這一個概念,也令我印象深刻。由於我的父母都是東海的畢業生,以前也常常聽他們講在東海的生活,像是母親就說過,她曾在老師家中討論問題、幫老師整理資料同時還學會使用電腦。先前系上課程時,也曾有老師提及早東海的生活,學生下課會跑去老師家敲門串門子,這樣師生間的緊密聯繫想來就覺得有趣又羨慕。

講解2

工工二 蔡宛庭

路思義教堂在修復的工作上,並沒有做的很用心,沒有考量到那教堂的材質,以及設計者的用心,卻只一昧的貪圖方便,或是只是為了讓教堂外觀更好看,將原本在教堂裡的通風扇葉封住,裝了個現代空調。不只完全破壞了教堂原有的美感,更讓原本是一個用心良苦的設計化為烏有。原本設計者在教堂建百合窗是為了要讓教堂內的空氣流通,但現在卻把百葉窗封起,讓教堂裡的空氣變得很不流通,後續造成一定要開空調的結果,這點就有點可惜。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學校單身教師宿舍,我一走進去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外觀雖然還是像日式建築,但裡面卻是現代設計,宿舍裡客廳的椅子以及每個房間裡的桌子、衣櫥甚至床,都是懸空的,全部的支撐點都在牆壁裡,讓我覺得這真是個超厲害的設計,而且宿舍裡的桌子就算六十公斤的人坐上去也不會斷掉,這真的令我佩服,也很印象深刻。

講解3

化化一 朱愛瑾

一開始我們抵達了男宿,看到了大量的清水磚和要求灌得剛剛好的水泥柱,忘了誰總是暈倒呢?是貝聿銘還是陳其寬?只知道,看到單是男宿就有兩種不同的風格。現代主義要求的簡單(ex.男宿9棟)和宮殿式建築(ex.男宿8棟)對細部裝飾的講究,兩者之間彷彿在爭執,但卻又是連在一起的。通過迴廊,通過了不一樣的房子,連在一起,但卻擁有全然迥異的風格。

在這場課程之中,我學到了很多有關建築的知識,雖然腳很酸,但總體來說聽到不少平常不會知道的事。每一小篇故事連成了現在的東海,身處在東海花一些時間了解他,或許稍稍的增加了一些我對他的感情。他為什麼會坐落於這裡?又為何存在?原本創造他的人們是懷抱著什麼樣的期許?這些或許在未來四年,我會一點一滴的從生活中體會到吧!

講解4

政治四 賴昭銘

我想,這是令人驚艷一趟旅程,亦是在畢業前對自己最大的提醒,提醒我關心這塊土地的重要性,因為它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默默地改變,甚至有些早已面目全非。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了,更重要的是我們從過去學到了什麼教訓,未來又該怎麼做,才能引起更多尚無意識的人一起作為維護東海的監督者和實踐者。我想,第一步就是讓更多人知道東海正在改變,東海可能在追求未來發展的路途上,走上一條與其精神和理念背道而馳的方向。

講解5

 

編輯/賴昭銘 2017.2.20

Facebook留言

六藝課程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