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in 印度,遇見真實的自己

第五屆書院生 社工系 張毓汶

一、參加此活動之動機為何

上大學之前就有想要去當國際志工了,但是後來,對於短暫幾周的服務能不能真的給予幫助有所反思,因此沒有行動。促使我報名的原因是因為遇到家人過世的事情讓我感覺人要活在當下,趕快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我相信這是一件好的事情,認為不至於給當地帶來困擾,便報名參加。

二、在過程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準備期或執行中)

出發之前對於要用英文教教案這件事覺得緊張,很害怕自己做的不夠好。但去了之後才發現,並沒有那麼多小孩懂英文。而自己在這10天之內也有體會,如果我英文更好就好了,我就可以和Amarlal聊天,了解更多關於他的故事。Amarlal是我們的翻譯,年僅18歲,他英文很厲害,念法律系一年級,之前家庭是勞工家庭,會不斷跟著雇主更換居住地點,所以沒有機會念書,6歲被BBA就出來後就開始受教育,9歲就在某會議對大人演講,14歲就參加推動教育的法律會議,他說希望透過法律來對抗那些雇主,希望孩子可以透過教育改變自己。希望跟他多聊一點,但因為自己的英文程度而常常聽不太懂。

三、活動結束之後,給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個小孩-迪方卡,卻用盡他誇張的身體語言讓我理解他在說什麼,而且他很搞笑,還比出老師很強壯的樣子,一個人抵兩個人的位置,我真是快笑翻了,他毫不畏懼和我溝通,不怕我聽不懂,而且很活潑大方。另一個孩子-小山度和我玩剪刀石頭布輸的打手時,表情也很誇張經典,很好笑。我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也希望可以提醒我自己,不要畏懼,以及勇於和他人溝通。

四、參加此活動之後,對於你的生命經歷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更多的自我認識,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以及自己所缺少的。去認識印度的兒童教育與童工的改革問題,也讓我對自己擁有這麼豐富的教育資源感到幸福,更加珍惜。

五、想告訴未來對國際志工的人有什麼樣的建議或注意的事項

盡力做該有的準備,到當地後用心感受,不要被自己侷限,更不要被自己所預期或計畫的侷限,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讓突發狀況有更好的應對,應該要讓自己保有彈性。

Facebook留言

國際化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