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Liberal Art

組員姓名:陳翊端、陳韻如、金柏樞、莊承訓  指導老師:郭奇正教授

動機

起初我們籌辦兩學期的野望影展,意識到原來可以透過紀錄片讓所關心的議題被更多人看見及關注,因此希望也能找到一個需要被關注的重要議題,將其錄製成紀錄片,讓更多人看見。

過程中,我們原本以環保議題為探討對象,但因為內容太廣泛,經過多次討論和思考,最後以水為主題,希望大家能關注「水」的重要性。起初以東海大學過去的夢谷作為題材,幸好過程中有彭康健及郭奇正等諸位老師的建議,讓我們得以將視野放到整個台中地區,經過不斷的修正,最後確定以古人的智慧「圳」將水及人文的關聯性重新被重視。因此以圳作為紀錄片主題,也規劃實地走訪的活動,讓人們能近身體驗那些我們在都市生活中漸漸忽視的水圳文化。

宗旨

以水圳作為環境與人文連結的探討主題,並透過紀錄片、手冊及社群平台等方式推廣。

目標

  • 《180m ,水、圳、人》 紀錄片

說明: 將收集資料的過程和成果,利用影像敘事方式呈現給更多人觀看,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及感動。

  • 《川流不息,土地永續》推廣手冊

說明:  葫蘆墩圳大社支線(東海大學)水圳景點推廣手冊已完成,利用網路平台ISSUU及FB粉絲專頁推廣出去。

  • 《看見水圳,從東海到石岡》粉絲專頁

說明:  利用FB粉絲專業分享葫蘆墩圳從東海至石岡路段的水圳相關訊息,讓更多人藉此管道認識水圳。

 

成果

  • 《川流不息,土地永續》推廣手冊

連結:

統計資料: (時間: 2015/4/10-5/6 )

項目 說明 統計結果
閱讀 紀錄點閱手冊超過兩秒的次數 84次
平均閱讀時間 紀錄使用者平均花多少時間閱讀 4分36秒
轉貼分享 連結被使用者分享的次數 3次
轉貼按讚次數 使用者分享後被按讚的次數總計 51次

未來規劃:  這份將會加強內容深度及廣度,未來也會推出針對不同需求的推廣手冊,例如:休閒旅遊或者史地考察等。

 

  • 《看見水圳,從東海到石岡》粉絲專頁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HUwater?fref=ts

統計資料:

項目 說明 統計結果
按讚次數 針對粉專按讚次數 129 次
貼文觸及人數 貼文出現在動態時報所接觸人數 192 人
參與互動 針對貼文說讚、留言、分享次數 65 次
貼文點擊次數 針對貼文內容進行點及次數 91 次

我們預計設計系列性的發文,針對所調查的景點定期介紹,希望藉此養成粉絲習慣,於平常則轉貼有關水資源、農地、水圳相關活動等訊息。

  • 《180m ,水、圳、人》紀錄片

連結:

說明: 將收集資料的過程和成果,利用影像敘事方式呈現給更多人觀看,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及感動。

製作進度: 目前針對腳本進行修改,把介紹的順序改成直接由葫蘆墩圳開始,最後至東海大學夢谷。另外,也採訪東海校友郭奇正老師及葫蘆墩圳文史工作者廖啟宗老師,分別針對東海大學周邊及葫蘆墩圳歷史進行訪問。

未來規劃: 由於我們認為紀錄片的品質尚未達舉辦放映會的水準,也比原先預期的更加困難,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雖然APL結案審查已經結束,我們仍自我期許至少能在畢業前完成並公開放映一次,另外也以參展得獎作為這輩子想完成的夢想。畢竟,APL啟發我們的行動,而行動是持續可以一輩子的。

 

執行前準備

  1. 了解紀錄片的製作流程(確立主題、田野調查、收集素材、分鏡表、採訪畫面、剪輯等)
  2. 主動接觸調查內容相關的人士
  3. 攝影器材、剪輯軟體與平面設計技術
  4. 完善的時間規劃及確實落實

 

自我成長

我們由夢谷為起點,一路調查到上游的石岡水壩,依序經過葫蘆墩圳之西汴幹線的大社支線(約農河及中科路段)、葫蘆墩圳之下埤幹線的浮圳支線、葫蘆墩圳頂角潭及葫蘆墩圳本圳,最後再到石岡大壩。其中位於神岡的浮圳支線正好面臨拓寬事件,讓我們也以此做為調查內容,探索的過程中,發現水資源與人文發展的關係是如此複雜且深刻,雖然水圳是過去主要的引水系統,已經不及水管運輸等方式,不過時至今日,不論做為歷史文物或者用於灌溉,其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視。

準備過程中,我們與葫蘆墩導覽讀書會、神岡浮圳自救會及當地農民們接觸及學習,我們也透過通識課《社會調查與公民實踐智慧》來學習如何進行社會調查,參與著同樣關心土地及水圳的社會人士及其他學校大專生的開會與行程。透過APL的機會,讓我們得以從學校踏入社會。

Facebook留言

APL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